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牛网,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诗常被七八十岁的老人挂在嘴边,视作长寿的象征。然而,这句出自诗圣杜甫之手的诗句,其本意并非单纯赞美长寿,而是蕴含着更深层的感慨。要真正理解这句诗,我们需要追溯杜甫创作时的境遇,以及他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。
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,正值盛唐时期。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,其家族自西汉起就世代为官。虽然到他祖父时只做到县令,父亲杜闲却官至兖州司马,虽仅为五品闲职,但在当时社会已属显贵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杜甫的母亲来自著名的博陵崔氏,这个家族在唐朝曾出过十六位宰相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,杜甫从小就被灌输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。
少年时期的杜甫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,三岁识字,五岁能诵,七岁便可吟诗作对。十五六岁时,他常随父亲出入文人雅集,其才华受到当时文坛名流的赞赏。然而,当他十八九岁准备参加科举时,正值唐玄宗晚年,朝政日渐腐败,科举考试逐渐沦为权贵子弟的晋升阶梯。没有显赫背景的杜甫,在第一次会试中便遭遇落第的命运。
展开剩余74%科举失利后火牛网,杜甫像当时许多文人一样,开始漫游四方,通过干谒(向权贵投献诗文以求赏识)的方式寻求仕进机会。这一时期,他创作了大量风格明快的诗篇。在众多游方诗人中,李白成为他们共同的偶像。当时李白因玉真公主的推荐,正得唐玄宗宠信,其力士脱靴,贵妃斟酒的轶事更是传为美谈。杜甫对这位年长十一岁的诗仙充满仰慕之情。
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。当杜甫终于在洛阳见到被贬出京的李白时,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意气风发的诗仙,而是一个眼神中透着疲惫的中年人。这次短暂的会面让两人结为忘年之交,他们约定日后同游开封。李白看透了官场的腐朽,而年轻的杜甫仍怀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。
随后的岁月里,杜甫不断向权贵投献诗作,却始终未能获得赏识。他多次参加科举,均以落第告终。三十四岁时,父亲留下的遗产几近耗尽,他决定最后一搏。天宝六年(747年),他满怀信心地参加会试,却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野无遗贤事件——宰相李林甫为讨好玄宗,谎称天下贤才尽入朝中,导致该科无一人及第。
在长安漂泊十年后,三十九岁的杜甫终于获得一个候补资格。又苦等四年,四十三岁的他才被授予河西尉(相当于县主簿)的微职。这个卑微的职位与他的抱负相去甚远,经他力争,最终改任参军。然而就在他赴任期间,家中幼子竟因饥饿而死。这一悲剧彻底改变了杜甫的诗风,他的作品开始转向反映社会现实。
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处境更加艰难。当叛军攻入长安时,唐玄宗仓皇出逃,留下像杜甫这样的小官自生自灭。在战乱中,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。直到唐肃宗收复长安,四十八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左拾遗——这是他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官职,也是他梦寐以求的谏官职位。
然而战乱年代的文职形同虚设,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开始借酒消愁。一次醉酒后,他在长安街头吟出了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千古名句。此时的杜甫已近知命之年,历经仕途坎坷、丧子之痛和战乱流离,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。这句诗并非单纯感叹长寿难得,而是饱含着对生命无常、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。
一年后,看透官场黑暗,杜甫毅然辞官。他或许终于理解了当年李白离开朝廷时的心境。这位伟大的诗人,用他坎坷的一生和沉郁顿挫的诗篇,为后世留下了诗史般的宝贵遗产。当我们今天重读人生七十古来稀时,应当体会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年龄的数字,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